圖片來源:天主教信仰之聲
(梵蒂岡新聞網)為了給天主教徒提供行動指南,並敦促每個基督徒與受造界建立健康的關係,聖座在《願祢受讚頌》通諭頒布5週年之際,於2020年6月18日發表一份跨部會文件,題名為《照料共同家園的旅途》。這份文件的編撰單位、聖座整體生態跨部會小組於2015年成立,旨在分析如何推動並落實整體生態。該個領域的多個聖座相關機構、若干主教團和天主教機構均為小組成員。雖然這份文件早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就已編撰,但文件強調了《願祢受讚頌》通諭的核心訊息,即一切緊密相連。換句話說,各種危機密不可分,它們共同屬於唯一而複雜的社會-環境危機,需要真正的生態皈依。
以「關懷文化」來遏止「丟棄文化」
文件的第一部分首先重申需要生態皈依、思維轉變,以照料生命和受造界,與他人對話,並且意識到世界上的各種問題環環相扣。因此,文件建議要善用「受造界時期」等活動,以及隱修院教導人默觀、祈禱、工作和服務的各項傳統。這一切是為了引導人們認識個人、社會和環境平衡之間的關聯。接著,文件也強調要以生命、以人類為本,因為「若不捍衛每個人,就無法保護大自然」。文件由此指出,要在年輕世代之間發展有關「相反人類生命的罪」的概念,並要以「關懷文化」來遏止「丟棄文化」。再者,文件也強烈表明,家庭是「整體生態的主要角色」:家庭以「共融和繁盛」的基本原則為根基,便能成為「教育的絕佳場所,讓人在其中學習尊重人類和受造界」。因此,本文件呼籲各國「推動睿智的政策,以促進家庭發展」。
與此同時,這份文件也鼓勵學校把重心調整為培養分辨能力、批判性思考,以及負責任的行動。文件特別在這分面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促進家庭-學校-堂區的聯繫,二是啟動「生態公民」的培育計劃,也就是說,要在青年之間推廣一種「新的關係模式」,跨越個人主義,增進團結互助、責任感和關懷照料。大學也蒙召參與其中:大學肩負三重使命,即教學、研究和服務社會,而這三重使命也必須圍繞著整體生態的支柱,鼓勵學生從事「那些能為環境帶來積極改變的職業」。關於這點,給大學的明確建議是「在人類與世界的關係中研究創世神學」,明白照料受造界的使命要求人們「終身學習」,以及所有相關機構務必締結真正的「教育契約」。
「默觀而簡樸」的生活型態
此外,這份聖座跨部會文件也重申,「照料共同家園的工作是基督徒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非可有可無的次等選項。不僅如此,照料共同家園的工作也是大公運動和不同宗教交談與合作的好機會。事實上,藉著各宗教的「智慧」,宗教信仰能激勵一種「默觀而簡樸」的生活型態,以緩解大地衰退的問題。
文件第一部分的結尾談論了傳播,並且深入比較了傳播與照料共同家園的相似之處:實際上,這兩者都奠基於「共融、關係和聯繫」。因此,在「媒體生態」的環境中,所有傳播媒介都要凸顯「人類命運與大自然環境」的關聯性,提升公民的責任感,打擊所謂的「假新聞」。
文件第二部分的開頭為糧食議題,以及教宗的諄諄教誨:「丟棄食物,就好像是從窮人的餐桌上偷去食物。」(參閱:《願祢受讚頌》通諭,50號)文件由此譴責浪費糧食乃是不義之舉,邀請眾人促進「多元且可持續」的農業,保護小農和自然資源,迫切需要推動有關質與量的健康糧食教育。另外,文件也大力呼籲終止「爭奪土地」等現象、阻止那些會造成嚴重汙染的大型農業-工業項目,並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在論及水資源的章節中,也發出了同樣的呼聲,以保障人人享用水資源的「基本人權」。在這方面,文件也勸勉眾人避免浪費,並要克服種種導致如此自然資源私有化的功利主義標準。依循著同樣的路線,本文件籲請減少汙染,在能源和經濟領域降低碳排放量,轉而投資「潔淨又可再生的能源」,並讓人人可以使用。
圖片來源:天主教信仰之聲
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海洋也是整體生態的焦點:它們是「地球的藍色肺葉」,其管理的核心必須是整個人類大家庭的公益和輔助原則。再者,文件也強調,迫切需要推動「循環經濟」,不過度開發生產資源,卻要長期維持,以便於再次運用。人們必須克服「廢棄物」的概念,因為一切都有其價值。然而,唯有科技創新、可持續性基礎建設的投資,以及資源的生產力成長之間的交互作用,才能促成這一目標。接著,文件也籲請私營部門在供應鏈上行事透明,期許化石燃料的補貼能有所改革,並徵收二氧化碳排放稅。在職場環境,這份文件祈願能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根除貧窮;重視社會-專業經歷,嘉惠於受排斥的人;確保勞動尊嚴及合理薪資,打擊童工和黑工的問題;落實包容性的經濟,倡導家庭和母親職務的重要性;預防並剷除「新的奴役形式」,諸如販運。
金融界也必須善盡本分,「以公益為先」,努力終結貧窮。文件指出,新冠病毒全球疫情展現出,應當「質疑一個削減福利或容許趁亂牟取暴利、把傷害轉嫁給最貧窮者的體系」。為此,這份文件建議,關閉逃稅天堂,消除能申請貸款和不能申請貸款的人之間的鴻溝,並且按照整體可持續發展的願景,秉持透明、一致和勇敢的原則來管理教產。
在政府方面,聖座的這份文件強調,公民社會之首,即政治團體、政府和執政團隊,乃是為公民社會效勞。本文件期勉世界各地的人在社會上實際參與民主,懷著正義和倫理的長遠願景,打擊腐敗。重要的是,人人,包括窮人、邊緣人和受排斥的人都能得到正義;「謹慎地重新省思」監獄制度,促使服刑人,尤其是初次判刑的青年能恢復正常生活。隨後,這份文件談及醫療健康,稱之為「社會公平與正義的課題」,並重申獲得治療的權利。文件寫道:「事實上,在生態網絡衰退的同時,社會網絡也在衰退。為這雙重衰退的後果付出代價的是最貧窮的人。」文件提出的建議涵蓋了:審視關於「病毒和細菌傳染疾病快速擴散」的種種風險,以及推廣舒緩治療。
有關氣候的新發展模型
這份聖座跨部會文件第二部分的最後一個段落探討了氣候議題,並意識到這個議題在環境、倫理、經濟、政治和社會方面極其重要,「特別影響了最貧困的人」:因此,第一步是需要「新的發展模型」,協力連結對抗氣候變化和根除貧窮的工作,並與教會社會訓導相互呼應。由於人們意識到這項任務「難以獨力完成」,這份文件也呼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這方面的進一步建議是,在亞馬遜等地區人工造林,支持那定義「氣候難民」的國際進程,以確保「法律和人道救援上的必要保護」。
這份文件的最後一部分呈現了梵蒂岡城國的努力。梵蒂岡在四大行動領域落實了《願祢受讚頌》通諭的指示:第一、保護環境,諸如所有辦公室開始垃圾分類;第二、保護水資源,比方說,水泉的流動水循環使用;第三、照料綠地,例如逐步減少有害的作物保護產品;第四、使用能源,舉例而言,2008年在保祿六世大廳屋頂安裝太陽能電池板,以及更換西斯汀聖堂、聖伯多祿廣場和大殿的照明設備,以節省能源和經費。
新聞連結:按此進入
聖座跨部會文件:守護受造界,人人有責
瀏覽次數: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