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 耶穌受難日
  • 10
    12
  • 開放日期


2019.3.16 整體生態與生命 —《願祢受讚頌》講座


發佈日期:2019 年 03 月 16 日 17:58
  • 分享至:

 為了推動教宗方濟各於2015年所頒布的《願祢受讚頌》通諭裡所傳達的理念,由澳門教區婚姻家庭與生命委員會、澳門教區教理培育委員會及澳門天主教美滿家庭協進會合辦「整體生態與生命—《願祢受讚頌》通諭」講座,於3月16日在主教公署舉行,敦請李斌生主教主講。

 

首先,李主教在講座中提到教會並非現在才開始關注生態,這個思想早於教宗若望二十三的《和平於世》通諭中已有提及,及其後的每一任教宗也有將這個概念加以發展,這次教宗方濟各所頒布的通諭更從整體生態學的角度出發,特別強調了整體生態學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人」的身上,因為萬物都是息息相關互相影響的「關係」,在「人」身上所出現的問題將會影響整體的環境。而此通諭的對象不但是基督徒,更觸及到政府與機構的層面,希望他們能彼此為著人的成全而交談,推動各界共同愛護我們的家園。

 

沿著《願祢受讚頌》通諭的脈絡,李主教提到必須注意現今社會「丟棄文化」所造成的後果,主教解釋,現代社會中人類的發展速度實在太快,但卻與大自然緩慢的發展背道而馳,間接的造成污染、廢棄物及其所衍伸出來的「丟棄文化」,丟棄文化所指的並非只有垃圾的丟棄,在人類自己本身也可以看到丟棄文化的影子,最顯而易見便是人類中最弱小者—「被遺棄的胎兒」。為了避免陷入於「丟棄文化」行為中,李主教也提到我們必須要回頭檢視自己的消費行為,在每次消費選擇中購買自己需要的而非想要的,就如教宗本篤十六世所提過的「購物永遠是道德的行為,而非經濟的行為。」我們應擁抱自制、謙虛、簡樸的生活,在消費時自已的眼光應該放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提升而非極端的人為消費、物質、享受及人為中心主義。

 

接著,李主教也提及通諭裡所描述的「科學和科技是天主賦予人的創意的美妙成果」,並且在幫助改善人生活素質中佔有重要的角色。不過要留意的是「科技」是為了服務人而非控制人,例如在複製人與優生的科技發展上可以發現許多人只是為了私利;當我們目光只在私利,卻對同為人類的窮人、胚胎、身心障礙者等等的需要漠不關心時,也很難聽到大自然本身的悲鳴。回到科學,我們必須要用真正倫理的視野來控制科技的發展。在科技解決環境問題上,通諭裡也指出有些專家提出的解決辦法過於極端,完全相信科技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例如:科技控制人口、糧食問題與減少人類數目、不讓人接觸大自然等。但相反的是,有許多報告指出現時的糧食危機並非患寡,而是患不均,許多糧食被所謂經濟富裕國家所浪費掉了。

 

從整體生態觀看到天主的喜訊,通諭提到信仰可提供足夠的動機來推動基督徒和其他信徒去愛護大自然和兄弟姊妹們中最脆弱的一群,創造者同我們每一個人說:「我還沒在母胎形成你以前就已認識你」、「每個人都是出自天主的心思意念,每個人都是被天主要的、是被愛的、每個人都是必要的。」在此李主教指出,這顯示每一個人的誕生並不是隨機或巧合的,而是在天主聖三中的一種「愛」的關係,同樣,人與整體生態之間也是一種愛的關係,亦即是人與天主、人與他人、人與大地的關係。創世紀中記載,天主給了我們管理大地的權力,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對大自然肆意破壞,從世界的受造物裡面可以看到天主的訊息和萬物的終向,而人類本身充分的可以從對大自然讚嘆之情中體會出來這些訊息,在靈修上也可以藉著默觀來體會創造者的臨在。通諭也提到耶穌以慈悲、仁愛的心望向這個世界,並提醒著我們,在天主眼中,每個人都是最重要的。

 

最後李主教指出,教宗方濟各提出的生態皈依的概念,強調靈修生活無法與肉體、大自然及現實世界中分割,而是活在它們內,偕同它們與我們周遭環境相通。單靠個人生活的皈依是不夠的,還需要家庭、團體性的一起皈依,例如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改變生活方式等等。最後也提出基督信仰靈修是以自我節制和知足常樂做為成長的標記。

此次講座參加者報名十分踴躍,結束後李主教也詳細解答現場提問,並在問卷調查中可以發現,大部分的參加者都相當滿意此次的講座,表示願意參加未來舉辦的其他講座,亦會介紹朋友參加。




 
瀏覽次數:1363

回最頂